天才一秒记住【去看书】地址:7ks.net
例如,韩国巨头三星,共有1 座8英寸、2 座12英寸厂分布在韩国与美国。
就目前的产能规模来看,三星12 英寸厂的月产能最高约14 万片,8 英寸厂达到19 万片的月产能。
今年首季在晶圆代工捞进6.13亿美元的营收,可谓是利润颇丰。
当然,考虑到现在的技术基础,庞煖知道自己就算投入重金,建立的晶圆代工厂的工艺相信不会太先进,应该会落后苔弯省和韩国等国际竞争者两到三个世代。
但是考虑天朝广大的市场,还有国内复杂的产品构成,落后一点的芯片代工也会给庞煖的低段晶圆代工厂带来可观的收益。
当年三星的第一个晶圆代工厂富川工厂也只是生产低级别的IC,但是正是由于三星生产的这些低级别的IC,让韩国得以实现了电子手表的国产化。
虽然高丽人讨人厌,但是,学习三星的这种工作态度,从低级别的做起,然后看是否有机会完成资本原始积累,提升一下技术能力。
三星1985年研发出64kb的DRAM以后,将大部分资金用来发展半导体业务,全球DRAM开始大量扩产,到最后让曾经要价4美金的 64kb DRAM只能70美分,这就造成卖得越多亏得越多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三星逆流而上,加大设备投资,还通过各种方式,最后终于安然度过难关,并最终熬死对手,让自己成为DRAM产业的巨头。
现在国内三大存储基地齐头并进,国外三星、Toshiba和美光这样的巨头虎视眈眈,万一真的面临存储的价格战。
但是,庞煖也没有怕的。自己有超时空贸易能力,等到《超时空大宪章》修改草案落实,自己可以通过超时空贸易获得源源不断资金利润。
现在重要的是人才的挖掘。
闻当年三星为了到日本挖人,往往将其工资开到两到三倍,除了为日本员工提供房子之余,甚至还聘请了专门的女仆照顾员工的生活。这种offer,试问哪个工程师不心动。
一切还要慢慢做起来,步步为营,精打细算,合理扩张。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一个公司,一个产业,一个国家,如果没有科技红利投入,没有有效研发投入,结果只有等死。
在这方面,庞煖准备学习韩国的经验。
建立产业链横向、纵向一体化,充分利用祖国的大国市场,获得广阔的战略纵深。
建立独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体。
越南战争爆发,米国开始扶持韩国人。
1969-1980年,十年时间初步建设韩国半导体工业体系,完成对国际平均水平的追赶。
1980-1986年,韩国人通过对国内市场的保护,完成企业本土化的过程。
1986-1997年的第二次DRAM世界大战-日韩半导体战争,在米国人的倾力扶持下,韩国人全面崛起为全球半导体大国。1998-2010年的第三次DRAM世界大战-韩台半导体战争,韩国人完成了核心技术的“米国基因”转型为“独立自主基因”。
自此,韩国成为仅次于米国的全球半导体强国。
韩国半导体工业起步最早源于日本人的帮助。
1969年,日本东芝帮助韩国人建设晶圆厂。同年,三星通过为三洋代工12英寸黑白电视机、洗衣机、冰箱等产品,第一次进入半导体电子产业。
1975年在三洋完成对三星的技术转移后,韩国政府修改外资投资法规,坚持不对合资企业开放本国市场,最终迫使日本三洋等日资停止了在韩国投资,全面退出韩国市场。
虽然无耻了点,但对于当时国小民弱的韩国人而言,为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体系,似乎所做的一切又都是“高尚”的。
直到今天,韩国人依旧严密的保护着本国国内市场。
思密达,思密达的还是思密达的,你的也是思密达的,嘿嘿。
1973年韩国将半导体电子列为六大战略产业之一,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和国家投资基金,引导高新技术发展(资金主要来自米国)。
针对韩国产业技术薄弱的状况,工贸部提出电子零件六年国产化计划,由国家设置科研机构,培训半导体工程师,初步形成韩国人在半导体专业人才方面的培养。
1974年曾任职于摩托罗拉的韩裔半导体工程师姜基东回到韩国,与通用电气合资,成立韩国第一家半导体企业-韩国半导体(Hankook半导体。
三个月后,三星收购了姜基东手里50%的股权。
1978年,韩国电子技术所通过与米国硅谷的公司合资,建造韩国第一条3英寸晶圆生产线比天朝苔弯工研院晚2年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